400-860-9889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山童音 | 跨越1640公里的仲夏夜之梦

发布时间:2024-10-29 08:23




-YWIES Guangzhou-

广州耀华国际教育学校

大山童音西昌行









“大山童音” 第三期-走进大凉山


2022年的彩云之南,“大山童音”的家长和孩子们用一场大山音乐会创造旅行的意义。


2023年,“大山童音”的成员们跨越914公里,从广州到贵阳的山野,续写新的故事。


今年暑假,“大山童音”第三期再次开启,共同游历满载奇迹的西南山地;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八百里山河秘境-大凉山。


让我们跟随各位同学的脚步,走进第三期“大山童音”旅行公益活动,共同回顾这一场跨越1640公里的仲夏夜之梦。







「大山童音」是广州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的6组家庭共同发起,集山河旅行、少数民族文化研学、乡村艺术公益、校园展览募捐一体的旅行公益活动。


“大山”顾名思义,指大地之形,也代表着祖国的大山大河;“童”是儿童的童,也是童心的童,是关于孩子的初心;而“音”则有两层含义:一指音乐,人与人之间不需要文字和语言即可传递情感的沟通方式;


另一层则意味“发声、表达”,我们希望通过公益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提供帮助,让全中国乃至世界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解来自大山深处的质朴与善良。





【点击观看视频】




   初见凉山,回望山河时空




在2024年的“大山童音”项目中,我们在四川凉山的蔚蓝天空下感受彝族文化的脉动,揭开那如同悠久的山脉所饱含的深邃而厚重的历史。


7月7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这里认识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学习彝族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及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奴隶制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实行以奴隶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主要包括:“诺苏”、“曲诺”、“阿加”、“呷西”四个基本等级的森严、复杂的阶级关系。在奴隶制的束缚下,凉山地区彝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长期停滞发展不前。


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切都被打破了。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凉山彝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从此凉山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阶段。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和学习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脉络,也让我们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关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成于1985年8月4日,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亦是我国彝族文化较为集中的一所民族学专题藏馆。

目前馆藏文物共四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0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8件。馆藏的许多文物和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晚饭后我们还观看了以彝族文化为背景,展现彝族生活、风俗与传统的彝族风情剧《阿惹妞》。故事围绕彝族女孩阿惹妞的成长,描绘她在传统与现代社会间的矛盾与冲突。该剧展现了彝族文化魅力,反映了当代彝族生活与精神风貌。





   体验彝族服饰,寻觅东方之美




了解完彝族的历史和现况,我们接着在西昌参观了藏有各式各样彝族服饰的“西梅见物”工作室,通过独特的彝族服饰了解其多彩的民俗风情。在这里,西梅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彝族服饰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滇南地区未婚女子会佩戴一种由布壳剪成鸡冠形状,镶嵌着数十至上千颗银泡的华丽的鸡冠帽。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着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着独辫,满15岁后,便会举行“沙拉洛”仪式,象征着她们的成长。


此时,她们的服饰也随之改变,开始穿着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耳朵上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标志着她们的成年。


而彝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与宽脚长裤。男子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称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耳朵上则佩戴着缀有红丝线的黄或红色耳珠,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貌。


关于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承载着四项国际级非遗技艺,以非凡的工艺和纹样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迁徙、情感、个人成长印记与悠久的生活风貌,直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强大的生命力。当东方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时尚风潮相遇,美的力量自然显现。








【点击观看视频】



亲身体验彝族服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服装的多样性,更是彝族人民对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与发自内心的自豪。在这片土地上,彝族的民俗文化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





走进明天小学,倾听大山深处的声音




体验过大凉山的历史与文化后,我们踏上了“大山童音”的支教之旅,走进了彝族文化的心灵深处。在支教活动开展之前,作为了解彝族文化和制定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采访了明天小学的龚老师。龚老师原本来自沿海城市,从事培训类教育工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选择走进大山,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龚老师秉持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努力关爱每个孩子,注重教育的公平公正。白天,龚老师费尽心思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把体育项目设计成游戏,使孩子们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放学后,当送走了最后一个孩子,学校归于平静,龚老师会阅读《毛泽东选集》等书籍,以此充实自己的思想。



龚老师也分享了一些难忘的时刻,比如六年级毕业时,有些孩子会给他写小贺卡,那些真诚纯朴的话语一直滋养着他,鼓励他凭着良心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天的工作。



我们见到一些回校玩耍的学生,与他们交流了“我的理想”这个话题。明天小学的孩子们与我们开心地讲述着他们的理想:成为外交官、医生、警察,或是环游世界……这让我不禁感叹:“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是老师、知识和书本带给了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


采访结束后,龚老师的话语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这些支教老师们用自己踏实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在偏远的土地上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它们茁壮成长!



 用音乐编织一场仲夏夜之梦




每届“大山童音”,我们都会走进一座山,了解一个民族,接触一种民族乐器,学唱几首山歌或童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凉山彝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彝族童谣是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童谣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逐渐演变为富有幻想的民间童话,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承载着勤俭、好学、孝顺等美德。彝族童谣传承人吉史木支老师强调,彝族文化需要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7月8日,我们初次见到了大凉山的小朋友们,大家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冲散了初见的羞涩,弥漫的欢声笑语让我们逐渐熟悉起来。


相比去年,今年的彩排时间更多,但任务也更加繁重。我们需要与大凉山的小朋友们一起演奏《小白船》,学习彝族传统乐器月琴以及童谣《放猪歌》。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认真练习,甚至有些小伙伴自发弹奏其他曲目,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热爱。在这几天的课程中,尤其是在月琴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深厚的团队合作精神。



罗乐老师耐心地指导我们,教授月琴的基本构造和音高,带领我们逐步掌握《快乐的诺苏》。尽管我们面临找音时间长、节奏不稳和弹奏力度不足等问题,但通过互帮互助,大家的演奏能力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心灵的共鸣。


关于彝族月琴


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还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

罗乐老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月琴的传承人,她深切地希望有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能够去钻研、尝试,在乐器的制作和与其他不同类型乐器的合作交流方面进行发展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彝音乐艺术作品。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终于在黄昏时分的谷剧场圆满完成了音乐会的演出。琴弦的震动与旋律交织在一起,仿佛将每个人的心灵都连接在了一起。在那一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音乐的无形纽带下悄然拉近,感动与不舍在心中交汇。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每次大山童音,我们都会以一场音乐会画上完美的句号。最后一幕当我们全部人举起手里的小电筒,看着漫天闪闪的莹光,谷剧场里弥漫着欢声笑语和热泪盈眶!

--周泇呈


音乐是无边界的,它一定可以让我们彼此之间传达某种神圣的力量,将我们无缝连接在一起。它可以是呼呼的刮风声,可以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这个时代,让我们一同好好感受来自大自然以及我们最天然,纯粹的心灵对话!

--谭盈盈


喜欢大家为了做成一件事一起努力的样子,喜欢音乐超越语言击中每个人内心柔软的瞬间。

--万千越


在“大山童音”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我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自己应该怎么生活。生活要学习,生活当然也要快乐和有趣……

--孙沈腾逸


正如音乐会闭幕词所说:“希望下次见面,依然鲜活又明亮。”这次支教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通过音乐,我们不仅走进了彝族的世界,也在心灵深处播下了团结与理解的种子。


与此同时,我们对音乐支教的未来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未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谷剧场中如烟火般短暂绽放的一场音乐会,更应是长期的互动与持续的交流。如何将仲夏夜之梦延续,助力西昌彝族小朋友们的音乐之梦,将成为“大山童音”项目的一项长期目标。






 不仅是记录,更是传递




在旅途中,我们无数次地想象着跨越1640公里的距离,将大凉山的独特风情带到广州,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远在四川西昌,还有着这样一群风趣诙谐的孩子和他们的民族。我们所遇见的他们,是一群无比生动可爱的人。我们用展览记录下属于我们共同的星夜,但真实的他们远比展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0月7日至11月2日期间,我们在校内进行了2024“大山童音”西昌行展览,通过“大山童音”项目介绍、活动图片展览、彝族民族服饰以及乐器展览的方式,将我们此次西昌之旅的所见所闻带进学校,与校内的家长和同学们共同见证我们眼中最真实的彝族。




 行走不止,探索不断




走进西昌,走入大凉山,我们见到了什么?


是大自然的灵动写照,是历史长河中不息的音符,是交织着古老与新生的无尽乐章……


【大山童音】将继续探索、继续记录,继续书写人与土地之间一期一会的故事。



END

本年度入学申请

入读意向登记火热进行中,报读家庭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信息,递交在线登记表。


意向申请年级

幼教部、小学、初中、高中


意向申请对象

1岁幼儿至12年级中外籍学生

声明:本文由入驻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