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60-9889

新闻动态 > 正文

链接中国与世界!中黄教育再度亮相“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24”!

发布时间:2024-09-25 08:17

2024年9月20-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携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举办的“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24”圆满落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石中英等国内外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资深教研员、中小学卓越校长以及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00余人出席论坛,围绕“链接中国与世界”的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课堂观摩、复盘研讨等多元形式展开研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的“国际教育发展论坛”是最具专业性的学术盛会之一。作为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届“国际教育发展论坛”的承办方,中黄教育集团今年再次受邀参加此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在大会的圆桌论坛上,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党建办副主任马全振先生担任主持人,中黄教育集团董事、中黄学术委员会主席、名誉总校长崔建社先生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三十五中原校长朱建民先生以及国际文凭组织中国发展高级经理姜艳女士担任嘉宾,共同就“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主题为“在学科教学中链接中国与世界”的平行论坛中,崔总校长受邀参与评课。崔校长的点评得到了在场专家和嘉宾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既具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紧密贴合课堂教学实际,既高瞻远瞩,又具有指导意义。

中黄教育集团董事、中黄学术委员会主席、名誉总校长崔建社先生受邀作为大会圆桌论坛嘉宾进行分享,并与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进行交流


以下是崔总校长圆桌观点的完整分享






主持人

崔总校长有着40余年的教育生涯,您的独特之处在于您曾经耕耘在义务教育阶段,后来又深入到了高等教育,既做过中小学教师,又做过大学的教授,从国内教育又走到海外,后来在新西兰教育部任高级政府官员,在这样独特的背景和视角之下,您如何理解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哪些独特的影响?





崔总校长

我这一生只做一件事——教书匠,做了40多年教育,其中20多年一直在做以IB为主的国际化教育。回顾这40多年来在国内外教学和管理的经验,我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认知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进入新西兰国家教育部之后,真正从一线接触和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基础教育,对国际化教育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阶段是20多年前,我深入系统地研究了IB的核心文件,对IB吃透弄懂,成为IB授权官和培训官,并在深圳作为院长正式引进IB,对国际化教育形成完整、系统性的理性认知。

第三个阶段是我真正能够将感性和理性的认知进行融合,把认知转化为行动,并在中黄的教育沃土上落地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世界公认的最优教育落地实践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西融合全人教育,并取得了可视化的成果,也实现了我自己的教育理想。

中黄教育集团作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教育发展论坛”的承办方,我们也曾有幸面向全国的教育专家来展示我们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改革以及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以教促研,来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

回顾历年大会的主题,第一届的主题是“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第二届是“学校课程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第三届主题是“重塑现代课堂:教与学的中国模样”,今年第四届的主题是“链接中国和世界”,我们会发现每年的主题都是层层递进,顺势而为,所以我认为今年会议的主题非常应景,非常及时,对我们在一线从事国际化教育的校长老师们也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今天我们在讲链接中国和世界,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我认为中国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有“5个必”。

第一是必然趋势。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借鉴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和标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教育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标准的借鉴与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第二是必由之路。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发展需要,以及教育改革(如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决定了教育融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第三是必要条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相互依存,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教育融合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全球化使得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依赖,教育融合成为促进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条件。

第四是必经之途。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共同发展,应对全球挑战,教育融合是必经之途。面对全球性挑战,如环境问题、经济不平等等,教育融合能够促进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

最后是必然结果。教育融合最终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通过教育融合,各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

您带领中黄的教学团队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让中黄教育同时获得了国内教育体系和IB的认可,能够将这截然不同的二者进行融合,中黄是如何做到的?





崔总校长

作为大中华区IB学校协会(CISA)的创会会长单位,中黄教育集团联合北上广深资深的IB学校,撰写了三本将IB与中国国家课程融合的课程指南,涵盖PYP学前、PYP小学、MYP三个阶段,已经作为IB官方文件正式出版,对于广大国际化学校,特别是IB项目为主的学校,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前所未有的资源保障,对IB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中黄来说,我们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研究IB。研究IB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究竟要向IB学习什么?IB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课程,不仅集全球发达国家的教育之所长,同时也是各路教育大家的理论集大成者,还有着强大的与时俱进、迭代更新的能力。

我认为IB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如此广泛认可的,主要在于IB最为突出的三大优势:

1. 全球认可的高质量教育

国际认可度高:IB课程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许多顶尖大学都对IB文凭持高度评价。学生完成IB课程后,申请全球各地的大学都会有很大的优势。

严格的学术标准:IB课程以其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全面的评估体系著称,确保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2.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IB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和身体健康。IB的课程设置包括六个学科组,涵盖语言、社会科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艺术等领域。

培养国际视野:IB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鼓励学生成为全球公民,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观点。

3. 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IB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研究来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独立研究和项目工作。

核心课程:IB课程包括三大核心要素——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TOK)、扩展论文(Extended Essay,EE)和创造、行动与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CAS),这些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三大优势和特色使得IB课程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我认为IB课程的本土化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标的重要贡献和借鉴主要在以下三大方面:

1.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

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职场环境。

中国新课标已经借鉴了IB课程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增加课程内容中的国际元素,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IB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和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借鉴IB课程的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大概念、大单元,跨学科。

3.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注重过程评价

IB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项目作业、论文、口头报告和考试等,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避免单一考试带来的压力和局限。

中国新课标可以借鉴IB课程的评估方式,改革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体系,破“五唯”,增加过程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借鉴和本土化IB课程的这些优势,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趋势,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中黄,我们从以下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领导力与学校战略革新,构建全人教育的综合路径:

顶层设计强调全面协同的系统化思维。执行层面,中黄学术委员会作为中黄最高的学术机构,对学校办学进行定位性思考、方向性把关和学术性引领的责任。与此同时,中黄学苑作为个人承担组织生态发展的促进者。负责蓝海战略落地领导力评估,骨干教师等培训。微观层面,通过重新设计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理念创新明确育人目标,构建实践体系和知识体系。落实层面,在领导力方面采取领导力的评估和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合力专业笃行的核心管理团队培训,凝聚统一思想。领雁计划旨在支持领雁学员自觉成为使命驱动的教育领导者。HECAL骨干教师培养,旨在培养一支高水平,富有创新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展翅计划专注于青年老师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实践机会,帮助年轻教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动态创新新策略,探索塑造创新文化的多元支撑: 

通过重新定义学校的创新文化,使其能够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同时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黄融课课程体系的创设,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性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通过将国家课程与中黄传统智慧相结合,学校以“人大天”建设为文化底色,形成了独特的融合体系,既保留了国际教育的精髓,又在深度上与中国文化紧密融合,为学校提供了一条符合本地文化特色的创新路径。

中黄融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学科探究课程和拓展课程三类课程。在重新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重新定义学与教的角色,强调导师与指导者身份,注重学习者为中心。我们推崇探究式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并整合创新教学的方法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中黄凯思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全人教育评估体系的创新,通过看得见的素养发展,从认知,情感,社交,身体4个维度架构的全人教育的评估维度,涵盖了学科知识,综合素养和能力的三大方面。通过凯思评价体系信息系统的运行和英佩克英语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学校不仅确保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学习实践性,同时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

在学科发展方面,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获得均衡、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强调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学校不仅加大了信息技术投入,并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图书管理资源、APP、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教学手段。中黄网课的广泛使用深受学生的好评。融课通大受欢迎。

3、本土化教育国家课程的平衡,实现全面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基于新课标的核心引领地位,学校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本土化模块体系,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有机结合国际课程的本土需求,确保学生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和融入本土文化。中黄的中华文化课程是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独立进行教学,更关键是能够将各学段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到中黄融课的不同课程当中,实现整合效应,超越简单叠加的效应。

在课程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超越的其他学校,简化的课程为活动的做法,从哲学与思想,语言与文学、传统技艺与民俗,中医药与科技,历史与传统节日5个维度建构了课程体系如何传承与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过程当中,中黄在全国首创中华武医青少年传承项目。

此外,我们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教师的培训涵盖了学会学习、儿童哲学大概念、教学思维、技能行动、研究生命教育的各个方面。思维能力培养是IB教育核心的技能之一,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键素质。

4、本土融入与国际情怀,塑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多元发展体系:

通过课程创新力度,我们将全球胜任力融入超学科、跨学科学习当中专门关注和培养,同时通过中黄“人、大、天”的传统文化体系得到有机融合,形成兼具科学现代化和全球视野的全球胜任力课程。中黄多次在国际教育论坛和学术年会上分享学校在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黄的中西融合全人教育体系,在育人方式变革、课程体系创新、理念更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学校成功地将全球胜任力融入了教、学、评理念当中,形成了以探究为本、概念驱动的课程教学以及英语能力测评体系系列创新做法。

在国际交流方面,中黄积极实践并引领IB全球学习社区。校长和学术团队多次赴北欧、北美等国家进行教育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方法。通过学生与海外学校交流,教师互访、国际竞赛和项目合作等方式方法,深化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和全球意识。

中黄在本土融入与国际情怀的发展过程,通过课程创新,国际交流,全球胜任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塑造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多元发展体系。

经过21年的探索实践,中黄成功打造了适应本土文化的国际学校模式,通过动态创新战略,使学校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本土融入与国际情怀有机结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兼具君子品格与全球胜任力的终身学习者、国际交流者和未来创造者;通过独特的创新管理办法,使国际学校在中国健康稳步发展,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贡献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主持人

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和输送国际化的人才不只是国际学校的事情,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话题。随着新课标的落地,新教材的出版,在新的形势下、新的语境下,作为国际教育的专家,您认为在公办学校,我们开展国际教育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吗?





崔总校长

就这个话题,我曾两次受邀在广州黄埔区面向校长、园长关于教育现代化培训做过分享。

首先,我认为新课标已经参考融入了许多国际课程的元素,这为公办学校推进国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先着手:

●整合国际课程内容。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引入IB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方法,在历史课程中加入AP的全球视角分析。

●选修课与课外活动。开设与国际课程相关的选修课或课外活动,如国际关系、全球经济、环境科学等,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

●国际评估标准:采用国际认可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如IB的评估框架,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再现。

第二,开展项目式学习(PBL)。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这种方法在国际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具体做法:

●跨学科项目:设计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设计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结合科学、地理、经济和社会学的知识。

●真实世界问题: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项目主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三,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和国际理解力的重要手段,如:

●学科双语教学:在科学、数学、历史等学科推行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部分或全部授课,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能力。

●外语课程强化:加强外语课程的教学,增加外语课时,采用国际认可的外语教材和教学方法,如CLIL(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学科知识。

●语言环境营造:在学校内营造多语言环境,如设立外语角、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和外语戏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参考对标国际教育的公认标准。

●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终身学习: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态度。

综上,通过引入国际课程元素、采用项目式学习、推行双语教学以及在培养目标上参考对标国际教育的公认标准,公办学校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经过一天半的深入交流与研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24”圆满落幕。作为中黄连续两届承办的“全球胜任力的中国实践”和“学校课程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论坛的延伸和拓展,本次论坛不仅为教育界人士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更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实践的创新。中黄致力于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为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贡献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我们相信,通过“链接中国与世界”,我们能够共同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具国际视野的教育发展之路,为全球教育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声明:本文由入驻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