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外表冷酷,内心却温暖如春;独树一帜,却对世界充满善意。这些年来,我们携手走过风雨,共同面对挑战,在艰难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我们畅聊理想,描绘未来,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追求卓越是她的座右铭。年年斩获JPED的High Honor,她的优秀不言而喻。牛津大学、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夏校,她都以荣誉毕业生的身份完美收官。在全国级和国际级的领导力竞赛中,她四次摘得金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音乐是她的另一片天地,三一国际音乐比赛和加拿大国际音乐比赛的金奖都被她收入囊中。她的音乐作品在网络上引起共鸣,播放量高达85万次,证明了她的才华得到广泛认可。在大学面试时,她的作品集更是让教授惊叹不已,直呼"I was blown away by your portfolio"。这份惊艳,不仅是对她音乐才能的肯定,更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好褒奖。
今年秋天,她婉拒了全美排名前9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邀请,放弃了顶级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的王子奖及奖学金,谢绝了全美顶级女子文理学院曼荷莲学院的全球视角奖及奖学金,也婉言谢绝了顶级音乐学院雅各布音乐学院首席青年艺术家奖及奖学金。最终,她选择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继续她的音乐梦想。这个决定彰显了她独立思考和勇于追随内心的品质。
以下是北京达罗捷派执行校长莫丹玉Ms.Mo和Nina的对话。
本文根据现场的采访略有删改。
Ms.Mo:Nina,你是如何选择达罗捷派?这个决定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Nina He:我之前就读于上海的一所知名AP国际学校。在那里完成九年级后,我意识到无论是在理想追求还是人格培养方面,那所学校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能让我的能力和心灵都健康成长的地方。经过大量搜索和研究,我最终选择了北京的达罗杰派学校。
选择达罗捷派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创新精神。许多知名国际学校都基于某种应试评测体系,如A Level、AP或IB。这些体系本身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应试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培养。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离开传统教育体系,进入以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式学习)为主导的创新学校。
Nina He的高中时光相册
Ms.Mo:你在高中阶段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在做重大决策时。你是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
Nina He:我一直致力于追求最真实的自我,去发现、了解并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社会期望是存在的,可能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所谓的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尝试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追寻真实自我与适应社会期望之间取得平衡。
我发现,适应社会期望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认知来设定边界、寻找支持、灵活适应,并持续反思,从而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和谐共处之道。每个人的旅程都是独特的,我认为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家长,双方都应该保持对内心的敏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外界的开放。
在平衡这两者时,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沟通。我是沟通的坚定支持者,我认为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掌握的信息、世界观,以及接收和表达信息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主动表达、主动倾听,以及主动创造彼此坐下来好好交流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探讨双方在乎的是什么,想追求什么,并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法或结果来满足双方的需求。
Ms.Mo:达罗捷派强调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能否分享一个具体的项目经历?
Nina He:我在PBL课程中完成了很多项目,比如在社会学课程上做了关于南非种族隔离的剖析项目,还有涉及水资源污染的研究。我可以分享一个在11年级生物学课程中的项目经历。我们团队完成了一个关于移民火星的方案。这个项目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涉及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生态系统问题,以及像马斯克提出的移民火星计划等。
这次PBL项目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探索,它更像是一次对存在主义深刻思考的催化剂。这个项目促使我们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人类生命的脆弱性,以及我们与社会、与地球的关系。它让我更加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并激发了我去思考在面对未知时如何找到勇气与希望。
我认为"跨学科"这个词其实不应该被特意提出来,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跨学科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比如一个音乐家要发行一张专辑,这不仅涉及音乐创作,还包括策划、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多个领域。所以,哪怕我们不刻意思考跨学科,教育本质上就应该是跨学科的。
Ms.Mo:作为一名音乐制作人和词曲作者,你如何看待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Nina He:音乐产业一直在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到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摇滚乐,再到2000年以后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兴起,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事情,这不仅仅是负面的改变。
比如说,在1960年代,像Beatles那样的乐队制作音乐是非常困难且昂贵的事情。很多独立音乐人、普通音乐人没有条件制作音乐,因为那时要进入专业的录音室,而专业录音室非常昂贵。但现在不同了,很多独立音乐人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在家中制作音乐。
此外,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钢琴卷纸到黑胶唱片,再到CD和索尼的Walkman,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引起了行业的变革。特别是在2000年左右,数字化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苹果推出了iTunes,让我们可以将音乐下载到手机或MP3里随身听。这对音乐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引发了极大的恐慌。
Ms. Mo:你认为AI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Nina He:我认为AI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地方。
从积极方面来说,AI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比如,现在有一款插件Izotope,它提供智能混音和智能母带处理,很多专业音乐人,包括我自己都在使用,效果确实很好。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AI可能会模仿某位歌手的声音进行创作,这就涉及到了版权和艺术家权益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法律和伦理层面对AI的使用进行更多的讨论和规范。
Ms.Mo: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特别是音乐产业的影响?
Nina He:AI对音乐产业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AI已经能够深刻影响许多领域,包括词曲创作、混音等。但AI目前处于一个"灰色地带",因为很多方面尚未受到法律管控。比如在音乐创作方面,很多训练AI的公司使用了一些公共数据库中的音乐,这在法律上处于灰色地带,并非完全合法。
我认为,科技的发展不完全是负面的。它改变了人们制作和听音乐的方式。现在很多独立音乐人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在家中制作音乐。
AI也是一种技术,是音乐产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环节。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它,去保护更多的人,让AI带来更多好处、便利和福祉,不论是对音乐人还是听众来说。
Ms. Mo:面对AI的挑战,你认为音乐人应该如何应对?
Nina He:我认为音乐人首先应该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了解AI技术并学会利用它。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AI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音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的情感和经历,这是AI难以复制的。
作为音乐人,我们应该专注于提升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这是AI无法取代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到关于AI在音乐领域使用的讨论中,为制定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范贡献自己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音乐的本质是沟通和表达。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能够触动人心的音乐永远都有其价值。
作为音乐人,我们应该继续创作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作品,这才是我们应对AI挑战的最好方式。
Ms.Mo:除了学业和音乐,你还参与了哪些校内外活动?这些经历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Nina He:我参加了很多校外项目和实践活动。这些经历对我的专业选择、学校选择以及职业选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会非常推荐大家,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去参加很多校外活动以及实践项目。
比如,在决定学音乐之前,我曾考虑过学习音乐商业。但在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项目之后,我对音乐商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它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我的期望,这反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音乐的决心。
此外,我还参与创建了学校的实习实践中心Co-op program center。实习实践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信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大学毕业后的生活,了解自己未来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内容。这可以弥补信息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行业。
Nina所在的团队联合策划Co-op三周年发布会
Ms.Mo:你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做对了哪些事情?能给其他学生一些建议吗?
Nina He:首先,要明确申请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你作为一个学者到美国顶尖大学去学习,所以在申请中,展示你作为一个正在进步、非常有潜力的学者是关键。你可以通过标化考试成绩,例如托福、SAT、ACT、AP等,以及GPA,来展示你的学术潜力。
其次,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他们希望你不仅仅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有抱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学者。你的活动,文书,竞赛,作品集等能够体现这些。
在申请过程中,真正的关键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是为了申请而去做的某些事情。我建议大家不要只关注分数和奖项,而要展示你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Ms.Mo: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密歇根大学?选校过程中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Nina He:选择学校其实并不比申请学校简单。我在这个过程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主要在收集信息,了解更多。我考虑了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是否符合我的期望、学校的声誉和专业训练。密歇根大学最符合我的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我实现成为专业音乐人的梦想。
我还考虑了师资、表演机会以及学校的多元化环境。密歇根的环境非常适合我,并且每天都有演出,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也特别关注了学校的学习环境是否有助于我沉淀。
另外,我还与校友交流了他们的经历,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校的氛围、教授师资和表演机会。这些信息对于我做出最终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校的基础是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学校能提供什么。我在选校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自己以及每所大学的特点。这种自我探索和思考是非常宝贵的。
Ms.Mo: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音乐有明确的兴趣,并把它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的?
Nina He:我与音乐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从四五岁时,我对唱歌和音乐就有了兴趣。虽然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质疑和反对,但这些质疑和反对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路。我学会了把质疑视为新的信息来处理,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建议大家保持反思和求知的心态去尝试,尝试过后发现不适合自己也很正常。多尝试、多探索,可以帮助你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Ms.Mo:即将离开高中,成为一名大学生,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Nina He:我感到五味杂陈。这意味着我要跨出舒适圈,但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尽管对不熟悉的事物有些恐惧,但我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我相信这些经历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更接近我想要达成的目标。
写在最后,笔者突然回忆起最开始的采访,我们再次听到了Nina爽朗的笑声,以及她对自己全新的定位,“大家好,我是Nina He,我是一名音乐制作人、词曲作者和歌手”,这句简短的自我介绍充满了信念与力量,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及未来的规划,我们也期待她在异国他乡开始全新的人生之旅,星光闪耀,少年有梦,我们相信,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曲折,Nina都将以她独特的方式,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美妙乐章。
声明:本文由入驻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